• 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4串鏈細菌且限制其活動,並促進腸上皮細胞中的炎性體活化

    腸上皮細胞是抵禦細菌入侵宿主的第一道屏障。半乳糖凝集素是聚醣結合蛋白的一種,主要位於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4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腸道上皮中特異性的高度表達。實驗結果顯示,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4能串鏈細菌,限制其在細胞內的移動,並增強受感染腸上皮細胞中的炎性體活化。因此,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可以透過與微生物上的聚醣結合進一步調節宿主免疫反應。

  • 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免疫逃逸竟是它惹的禍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有淋巴細胞減少症,這與細胞激素風暴和死亡率有關。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家偉、王書品與張耀明團隊採用逆時基因共表達網絡及表觀遺傳研究,發現病毒會誘導細胞NF-κB 與 IRF1 介導PD-L1的表現,造成免疫逃逸。此外,PD-L1在病患肺組織中大量表現,且血液中cPD-L1水平與病情嚴重度呈高度相關,進一步阻斷 PD-L1可恢復感染小鼠的淋巴細胞數並降低炎症細胞激素,因此靶向 PD-L1可能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度的替代策略。本研究由中研院及科技部研究經費支持,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 中研院心臟研究發現心希望––生酮基因治療促進心臟返老還童與心肌再生。

    心臟疾病在全世界十大死因排行榜上長年名列前茅,在台灣也是單一器官衰竭所造成國人死亡排名第一位。一旦心臟衰竭,器官移植依舊是現今最好的治療方式,然而心臟捐贈供體卻遠遠不足需求。因此,發展替代療法如心臟細胞治療乃成為近二十年來先進各國研究發展主題之一。
    心臟收縮功能是靠心肌細胞來維持,然而人體心臟內的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在出生後不久就失去複製能力,因此心臟受損後心肌細胞無法再生以置換受損的細胞,最終導致心衰竭。根據觀察具有心臟再生能力的低等動物的研究顯示,想要達到心臟再生,就要先促進細胞的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而細胞去分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代謝重編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的現象。近期,台灣的研究學者更發現促使心臟生酮功能(ketogenesis)轉換能夠有效促進心臟返老還童與心肌再生,文章剛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循環學』(Circulation)雜誌。

  • 以病毒刺突蛋白結合區設計出可產生持久且廣效中和性抗體的新冠肺炎奈米疫苗

    ASD254為中研院生醫所陶秘華研究員研究團隊與先知生物科技公司共同開發的新冠肺炎奈米疫苗,以中和性抗體主要針對的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作為抗原,搭配奈米疫苗平台所設計出的新型新冠肺炎疫苗。
    ASD254為中研院生醫所陶秘華研究員研究團隊與先知生物科技公司共同開發的新冠肺炎奈米疫苗,以中和性抗體主要針對的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作為抗原,搭配奈米疫苗平台所設計出的新型新冠肺炎疫苗。

  • 增生幹細胞的果凍化細胞滋養層技術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副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穎的果凍化細胞滋養層技術,並將其應用優化幹細胞的增生,為組織工程研究以及再生醫學帶來一種新興的細胞培養技術。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副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穎的果凍化細胞滋養層技術,並將其應用優化幹細胞的增生,為組織工程研究以及再生醫學帶來一種新興的細胞培養技術。

  • 腸道菌群影響醫材植入成效

    透過生醫材料植入手術已是現今醫學美容、老化重建及心血管疾病治療等醫療行為常見的病灶改善方式。醫材植入手術後,醫師處方簽時常併用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團隊於動物實驗中發現,抗生素的使用將破壞動物腸胃道菌群的組成,進而影響植入式生醫材料的術後相容結果。
    謝清河特聘研究員表示,人類的腸胃道菌群生態是由數兆細菌所組成,同步地隨著不同生活習慣而產生菌群變化,影響著身體的健康狀態。研究團隊於小鼠及豬隻動物實驗中發現,經由投遞抗生素大幅破壞腸道菌群後,明顯影響多項當今臨床常見的醫材植入手術成效。 ...(更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