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與發炎疾病有關,但與氣喘吸入性類固醇治療效果的關聯性尚不明確。在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副研究員、張雅貞副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研究下,證實了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可被用來預測氣喘病人對吸入性類固醇的治療效果,CCL4L2也能明顯調控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產生,因此,抑制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以及CCL4L2的表現量,是開發治療呼吸道發炎疾病的重要標的。
細胞每天有各種不同外源因子或代謝產物的刺激而造成DNA 損傷,細胞為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DNA修復機制,現在認為RNA合成和加工 (processing) 與 DNA 損傷反應 (DNA damage response) 及基因組完整性維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另外研究也發現一些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 也會參與DNA的修復,去瞭解RNA如何影響 DNA損傷的修復及基因組穩定性便成為一項重要的新興課題。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有淋巴細胞減少症,這與細胞激素風暴和死亡率有關。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家偉、王書品與張耀明團隊採用逆時基因共表達網絡及表觀遺傳研究,發現病毒會誘導細胞NF-κB 與 IRF1 介導PD-L1的表現,造成免疫逃逸。此外,PD-L1在病患肺組織中大量表現,且血液中cPD-L1水平與病情嚴重度呈高度相關,進一步阻斷 PD-L1可恢復感染小鼠的淋巴細胞數並降低炎症細胞激素,因此靶向 PD-L1可能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度的替代策略。本研究由中研院及科技部研究經費支持,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